2025年國慶與中秋“雙節同框”之際,巴州科協盤活全州科普資源,聯動3個縣市科技館、81個鄉村科普館,推出超100場形式鮮活的科普活動,覆蓋城鄉角落,吸引超5.5萬名各族群眾打卡參與,讓科學知識伴著節日歡笑聲流淌,為雙節添上一抹亮眼的“科技底色”。

作為活動“主舞臺”,各縣市科技館打造專屬主題IP,玩出“一館一特色”。庫爾勒科技館聚焦“月映中秋?科技傳情”,擺開月滿中秋掛飾制作工作臺,靈動的機器人表演、地震小屋等沉浸式體驗輪番登場,市民在傳統節日氛圍里親手觸摸科技魅力;焉耆縣科技館創新“科普+黨建”模式,攜手社區搭臺開展“黨建引領科普行雙節共筑科學夢”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志愿者領著居民玩轉互動展項,還開起干貨滿滿的民生科技微課堂;尉犁縣科技館以“紅色傳承譜新篇趣味科普賀華誕”為主題,科學家事跡故事會講得繪聲繪色,萌趣的四足機器人表演引得觀眾拍手稱快,讓紅色教育與科學普及撞出精彩火花。

81個鄉村科普館緊扣“接地氣、解民需”,結合產業特色定制“科普菜單”。和靜縣鄉村科普館針對村民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支起“舌尖上的科學”小課堂,工作人員拿起食材實物演示、結合生活案例拆解,教大家識別食品添加劑、給食材保鮮;輪臺縣鄉村科普館瞄準農業生產需求,邀來農業專家扎進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玩轉智慧種植技術,細說滴灌系統維護、病蟲害綠色防治等實用技巧,幫棉花、紅棗提質增效;若羌縣鄉村科普館圍繞特色林果產業,開展“科技助農”培訓,專家蹲在果樹下手把手教修剪、講施肥,連果品儲存保鮮的竅門都傾囊相授;且末縣鄉村科普館直接開著“科普大篷車”下鄉,把天文望遠鏡、顯微鏡、科普實驗器材等“移動科技館”穩穩停在村民家門口,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玩轉優質科普資源,實實在在把科技紅利變成鄉村發展的新動能。
據悉,這次雙節科普活動,是巴州科協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推進“全域科普”的創新實踐。活動不只于傳遞科學知識,更著力培養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用“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沉浸式體驗,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需求。不少參與者笑著說:“這樣的科普活動既好玩又管用,學知識還能樂呵過節,太值了!”
下一步,巴州科協將繼續盤活全州科普資源,升級“場館+基地+隊伍+媒體”的科普服務矩陣,推動科普服務更常態化、更精準、更有品牌范兒。還會跟著群眾需求走,策劃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活動,讓科學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為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活力”。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袁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