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州科協始終將科學普及擺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入開展文化潤疆,構建以鄉村科普館為核心陣地、以“科普母親”為實踐力量、以精準服務為關鍵支撐的科普工作體系,持續深化科普教育,引導基層群眾在“學科學知識、踐文明理念”中更好地融入現代文明生活,切實將科普工作轉化為有溫度的民生關懷、有活力的創新動能、有凝聚力的精神紐帶,為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科學力量。
筑牢基層科普陣地 融匯民族團結與時代新風
近年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提出并實施“三個一百”建設工程——建設1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100個鄉村科普館和100支特色文藝小分隊,將鄉村科普館定位為普及科學知識、鏈接產業需求、凝聚團結共識的核心載體,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文化引領新活力。
在“三個一百”建設工程框架下,鄉村科普館從理念落地為實體、從單點延伸至全域,逐步成長為服務農牧民、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探索出以科普為紐帶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作為“三個一百”建設工程中直接對接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的關鍵一環,鄉村科普館以“服務為民、賦能發展”為核心,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看得見、用得上的生產力。
尉犁縣興平鎮達西村科普館整合科技小院等資源,邀請農業科技專家駐館授課,開設無人機理論講解、實操訓練等課程,還配備2臺實訓無人機供村民練習。村民麥麥提·阿布拉經過系統培訓,考取了無人機操作證書,掌握了“無人機植保+物聯網監測”的綜合管理技能。“過去需要10人耗時一周完成的植保作業,現在2人2臺無人機1天就能完成,效率提升超5倍。”麥麥提高興地說。
和碩縣塔哈其鎮阿爾文德爾文村科普館邀請林果專家定期授課,講解矮化密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村民馬士泉跟著專家學習果樹嫁接技術、開展品種改良實驗,種植技術提升帶動林果提質增收近2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走進鄉村科普館學習新知識、新技術。
以科普服務帶動產業振興的實踐在巴州廣泛推廣。近年來,巴州科協以鄉村科普館為核心,整合基層科技館、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小院五大載體,打造“鄉村科普館共同體”。截至目前,共開展活動13萬余場次,服務群眾86萬余人次。
巴州科協負責人表示,鄉村科普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結合不同群體需求,構建精準服務體系,讓科普“因人而異、按需供給”——為農牧民開展技能培訓,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為青少年打造科學實踐平臺,激發創新潛能;為老年人普及智慧手機使用、健康養生等知識;為干部隊伍開展科學決策能力培訓,提升服務群眾的專業水平。
在“三個一百”建設工程“協同聯動”理念推動下,鄉村科普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特色文藝小分隊,創新開展“科普+”融合實踐:在服務形式上,構建“群眾點單—科協派單—場館接單”的閉環服務機制,讓科普服務更精準、更高效;在內容設計上,堅持“一村一品一特色”,庫爾勒的香梨種植技術、輪臺的小白杏產業科普、尉犁的棉花智慧農業、若羌的紅棗種植與樓蘭文化,科普內容與地域傳統、群眾生活同頻共振;在傳播方式上,聯合特色文藝小分隊打造“科普+文化”品牌,焉耆回族自治縣用“花兒”曲調唱科普知識、和靜縣以《江格爾》說唱科普知識、尉犁縣用“羅布淖爾維吾爾族民歌”傳唱棉花種植技術,讓科學知識變成群眾愛聽、愛唱、愛傳的內容。
此外,巴州還在12個鄉村科普館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室,常態化開展國畫、書法、剪紙、箜篌等培訓,同步開啟線上直播,吸引各族群眾參與。這些“潤物無聲”的文化活動,讓各族群眾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三個一百”建設工程到鄉村科普館的實踐,巴州以科普為紐帶,深度融合科學知識、文化傳承、民族團結,不僅讓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破解基層資源難題,更讓各族群眾在共學共享中,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賦能“科普母親”力量 以科學之光點亮萬家燈火
9月5日,在全國科普月新疆主場活動現場,巴州“科普母親”劉靜說:“我們也許講不出高深的理論,但我們正用科學一點點改變家庭、溫暖鄰里、傳遞團結。”活動現場大屏幕上,播放著母親們帶孩子做實驗、在鄉村講健康知識、在巴扎義診的一幕幕溫馨畫面,展現科學融入生活的溫暖力量。
“科普母親”是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的特色科普品牌,旨在通過提升婦女科學素質,發揮母親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影響力,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戶、影響一村”的傳播效果。巴州科協積極響應號召,通過多輪系統培訓,遴選100名掌握實用科普知識、熱心民族團結事業的優秀婦女代表,組建“母親科普隊”。
在全國科普月巴州主場活動中,舉辦了“母親科普隊”授旗儀式,發布《致全州萬名母親的科普行動倡議》,倡議做“家庭共學”引領者,開展“一家一課”,帶家人學智慧農牧業、健康常識、防災減災及反詐知識,以科學凝聚家庭共識;做“鄰里共講”傳播者,借多語言與鄉音,助推科普進庭院、進巴扎、進牧區;做“社區共進”踐行者,參與“家庭科普短視頻接力”,分享科技改變生活、促進團結的故事。
這份“家庭共學”的倡議在巴州千萬家庭落地生根,變成具體而溫暖的改變。尉犁縣“科普母親”佐日古麗·庫爾班從家庭餐桌入手,為孩子和老人講解膳食與慢性病預防,帶動全家健康飲食。她還開辦“健康課堂”,帶動10余位鄰居學習科學飲食與體重管理,讓健康新風走進家庭,被村民贊為“文明新風的引路人”。
且末縣的帕提古麗·庫爾班指導村民使用誘蟲燈和生物農藥,有效控制玉米蟲害,讓群眾共同見證科學力量。點滴細節匯成民族團結的溫暖長河。
作為文化潤疆在基層科普領域的生動實踐,“科普母親”項目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潤心、以文育人,不斷豐富群眾精神世界,提升科學文明素養。巴州將其作為推進基層科普與民族團結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和能力提升。通過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農業技術、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及新媒體應用等專題培訓,全面增強“科普母親”的服務能力——培訓內容里既有“老年人健康管理”“兒童科學啟蒙”,也有“農牧業實用技術”,把科普變成“全家都能用的知識”。截至目前,全州累計組織培訓222場,培養“科普母親”1.3萬名,組建百支“母親科普隊”,為科普服務下沉基層奠定了堅實基礎。
巴州科協負責人表示,今后將持續為“科普母親”提供系統培訓與資源支持,通過精準施策,3年內重點培育2萬名婦女骨干,讓科普成為連接千萬家庭情感、凝聚社會共識的“可感紐帶”,為基層科普工作提質增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持久動力。
完善科普生態體系 拓寬全民科學素養提升之路
“院士的講座讓我感受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植物科技在服務民生中的潛力很大。這不僅是一堂知識課,更是一粒科學種子,讓我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新疆科技學院大二學生艾克丹·買買提聽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的報告后說。
5月7日,巴州科協在新疆科技學院舉辦院士上講臺暨綠色石化與新能源發展系列活動,吸引了州直單位及企業科研骨干等620余人參與。

這是巴州系統推進“百名院士、千名專家、萬名科技工作者上講臺”工程的生動實踐。
巴州深入推進科學家精神教育,在9月16日至19日“科學家精神耀天山”——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新疆行走進巴州活動中,鄧稼先親屬作《許身國威壯河山——我的父親鄧稼先生平事跡》《“兩彈”元勛鄧稼先》主題報告,覆蓋干部職工、青少年等7500余人次。以“兩彈一星”精神,為巴州科普生態體系注入精神內涵。
科學家精神的弘揚,進一步激發了全社會參與科普、關注創新的熱情。今年以來,巴州科協精心組織,持續推動高端科普資源向基層延伸。截至目前,已邀請7位院士及450余名行業專家來巴州開展專題講座與調研。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不僅深入巴州種業創新園、尉犁縣羅布麻科技小院指導全產業鏈科研攻關,還在新疆科技學院作了題為《植物科學服務美好生活》的科普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獻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峙英等140余位專家齊聚巴州,圍繞國產耐除草劑棉花研究進展開展研討,共同見證GGK2棉花在生物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
一系列高水平的科普報告、科技調研與決策咨詢活動,為巴州搭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橋梁,有力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社會的高效對接。
巴州堅持系統觀念,強化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民受益的大科普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州已舉辦“百名院士、千名專家、萬名科技工作者上講臺”活動880場,惠及各族群眾及師生14.5萬人次,推動科普服務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其中,專家上講臺110場,覆蓋1.5萬人次;科技工作者上講臺770場,服務群眾13萬人次。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博士王敏等專家走進庫爾勒市中小學,通過主題講座等形式,為2300余名師生帶來科學盛宴,有效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與創新潛能。
同時,巴州組建“雪蓮花”科普志愿者聯盟,廣泛吸納西部計劃志愿者、鄉村科普館講解員等1800余人加入。依托鄉村科普館,志愿者開展訂單式科普服務,今年以來累計開展科技培訓、專家講座、技術推廣等活動673場,服務群眾10.8萬人次,成為基層科普的重要力量。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巴州的實踐表明,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升,就難有高素質創新隊伍,科技創新也將缺乏堅實的社會土壤和持續的內生動力。巴州以科普促進民族團結、以科學潤澤百姓心田的有益探索證明,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長遠之策。
面向未來,巴州將繼續推動科普工作與民族團結、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科學之光照亮每一個家庭,讓創新之風浸潤每一片土地。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李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