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科協以全國科普月為契機,通過“產業需求導向——雙向賦能實踐——跨界協同生態”三維創新路徑,開展千余場科普活動,覆蓋線下35萬余人次、線上觸達超400萬人次,成功構建全域科普新格局,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可持續動能。
聚焦產業需求導向 推動科學普及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
區別于傳統科普的“知識灌輸”模式,巴州科協將科普服務深度嵌入地方產業升級主戰場。在紡織產業領域,聯合“科創中國”綠色紡織科技服務團及東華大學新疆研究院專家團隊開展“駐企蹲點”專項行動,通過企業培訓、智能設備操作實訓等實操課程,推動傳統紡織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助力企業掌握低碳工藝核心技能。在種業振興領域,與河北農業大學共建科研基地,結合吐絮期專項觀測與數據建模技術,篩選出3個高產穩產棉花新品種,配套開展34場次種植技術培訓覆蓋4183人次,實現“經驗種棉”向“科學種棉”的范式轉變。同步打造52條科普研學精品線路,組織22場次高新技術企業參觀活動,通過田間課堂、企業實踐等場景化教學,推動“學科學、用科學”理念深度融入生產實踐,為產業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構建雙向賦能體系 實現創新成果與民生需求雙向貫通
創新打造“科普惠民——創新反哺”雙向賦能生態鏈。通過“科普之光耀巴州——《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開啟新篇章”主場活動,采用“線下主會場+線上全媒體”融合傳播模式,設置五大篇章邀請權威專家解讀新法亮點,開展《科技鑄脊梁》高端對話,聯動石榴云、巴州融媒體矩陣實現超400萬人次在線觀看。同步承辦“科學家精神耀天山—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新疆行”巴州專場活動,開展《“兩彈一星”精神與新時代科普使命》專題宣講,覆蓋干部職工、青少年等7500余人次,以“兩彈一星”精神為巴州科普生態體系注入精神內核。同步啟動“母親科普隊”百人行動計劃,發起“一家一課”家庭科普工程,開展“科普母親·進萬家”活動72場次覆蓋7344戶家庭,重點傳播智慧農牧業、數字反詐等民生科技知識。特別制作維吾爾語、蒙古語版《智慧農牧》《數字助老》音頻16期,結合“智慧助老”專項行動開展23場次服務4183人次,形成“應用場景牽引科普教育、科普土壤反哺創新應用”的良性循環機制,讓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民生福祉。

打造跨界協同生態 構建全域科普共治共享新范式
巴州科協打破傳統科普“獨舞”模式,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學校協同、社區聯動”的跨界協同網絡。在組織建設層面,成立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協搭建產學研融合平臺,組建百人“母親科普隊”并發布《致全州萬名母親的科普行動倡議》,激活基層科普“神經末梢”。在資源整合層面,全民科學素質綱要辦成員單位聯動開展313場次科普活動,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發布42場次特色活動,形成“專業力量挑大梁、社會力量齊參與”的生動局面。在傳播創新層面,線上通過微信公眾號開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學習專欄,發布信息120余篇、短視頻31部;線下利用戶外電子屏、燈光秀等載體滾動播放科普內容,庫爾勒、尉犁、焉耆三地科技館同步開展“科學之夜”活動吸引800余名青少年及家長參與,鄉村科普館打卡活動開展138場次覆蓋1.5萬余人次,實現“線上引流——線下聚力”的融合傳播效應。在服務科技工作者方面,舉辦巴州科普母親示范培訓班培育科技骨干94名,開展棉花吐絮期科研技術培訓45人次,有效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在服務公眾層面,累計開展各類科普活動993場次服務28萬余人次,舉辦“智慧農牧新生活”科普集市9場,科普大篷車活動開展149場次覆蓋4.6萬人次,與新疆科技館等建立三級聯動機制,開展“科普大篷車聯盟基層行”服務,創新“民歌唱科普”模式,推動科學普及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全州聯動信息報送上傳活動信息546條,形成“大科普”工作格局。

首個全國科普月雖已結束,但巴州厚植創新沃土的努力永不停歇。巴州科協將持續深化“科普+產業+生活”融合模式,推動形成“全民可參與、全域可推動”的創新生態。這種以科普為紐帶、以創新為內核的全域發展模式,不僅為資源型地區轉型提供了“巴州方案”,更彰顯了新時代科普工作從“知識普及”到“生態構建”的轉變——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到雙向賦能、從單一活動到系統生態、從短期效應到長效機制的質變,為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創新方式。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李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