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典贊?科普中國”百佳科普案例名單正式揭曉,巴州科協打造的“文化潤疆鄉約科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鄉村科普館”案例,成功入選科普陣地建設類百佳案例。這一國家級榮譽,既是對巴州科普工作創新實踐的高度認可,更是“文化潤疆”戰略在巴州科普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縮影。
“文化潤疆鄉約科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鄉村科普館”案例的脫穎而出,源于其在基層科普陣地建設中構建的特色創新模式,更離不開“三個一百”工程的框架引領與資源賦能——從理念落地為實體、從單點延伸至全域,鄉村科普館逐步成長為服務農牧民、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探索出一條以科普為紐帶的基層治理新路徑。一是構建“全域覆蓋+精準服務”網絡體系。巴州統籌建成81個鄉村科普館,實現重點鄉鎮全覆蓋,并緊扣各地產業特色提供精準服務。二是推動“文化潤疆+科普惠民”深度融合。案例創新開展“科普+非遺”“科普+文藝”等特色活動,讓科學知識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人心。三是打造“線上+線下”立體服務模式。巴州科協依托“科普巴州”等新媒體平臺推送科普內容,同時組建科普志愿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鄉鎮社區開展服務,讓科普突破時空限制,實現“零距離”惠民。

多年來,巴州鄉村科普館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提升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與促進民族團結緊密結合,聚焦不同群體需求構建“因人而異、按需供給”的精準服務體系。針對農牧民,結合各地主導產業開展技能培訓,把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針對青少年,打造“雙減”背景下的科學實踐平臺,激發創新潛能;針對老年人,普及智慧手機使用、健康養生等知識,助力其融入現代生活;針對干部隊伍,開展科學決策能力培訓,提升服務群眾的專業水平。

在“三個一百”工程“協同聯動”理念推動下,鄉村科普館還聯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特色文藝小分隊,創新“科普+”融合實踐。在服務形式上,構建“群眾點單—科協派單—場館接單”閉環機制,讓科普更精準高效;在內容設計上,堅持“一村一品一特色”,庫爾勒香梨種植、輪臺小白杏產業、尉犁棉花智慧農業、若羌紅棗種植與樓蘭文化等內容,讓科普與地域傳統、群眾生活同頻共振;在傳播方式上,借助特色文藝小分隊打造“科普+文化”品牌——焉耆縣用“花兒”曲調唱科普、和靜縣以“江格爾”說唱科普、尉犁縣用“羅布淖爾民歌”傳唱棉花種植技術,讓晦澀的科學知識變成群眾愛聽、愛唱、愛傳的文化內容。

此次入選“典贊?科普中國”百佳案例,為巴州科普工作注入強勁動力。巴州科協將以這份榮譽為新起點,持續深化科普陣地建設與服務創新。一是升級科普陣地功能。推動81個鄉村科普館與縣市科技館形成“上下聯動”矩陣,年內完成科普提質增效,新增VR互動體驗區,為科普館配備更多互動體驗設備。二是提升服務能力。結合“科技之冬”“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月”等重要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特色活動,擴大鄉村科普講解員隊伍規模,開展“科普母親”培訓、鄉村科普館講解員培訓課等,培育更多本土科普人才,讓鄉村科普館真正成為培育科學素養、傳承民族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綜合性平臺。
此次入選是對巴州科普工作的充分肯定,巴州科協將繼續深化“文化潤疆鄉約科普”品牌建設,進一步優化鄉村科普館服務功能,推動科普資源向基層傾斜;同時總結推廣建設經驗,讓“文化潤疆鄉約科普”模式在天山南北結出更多碩果,為全國民族地區科普工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巴州方案”。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吳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