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疆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2月6日,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明確提出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如何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為建設農業強區作支撐,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尹飛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尹飛虎接受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專訪。視頻截圖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綠洲灌溉農業區,建設節水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基礎。”尹飛虎說,近些年,通過水資源高效配置等一系列舉措,全疆節水灌溉面積已超過6000萬畝,占播種面積的50%以上,每畝地灌溉用水節約40%左右,節水灌溉效果非常顯著。
“此次會議提出,以水定地、因地制宜擴大耕地種植面積。”他說,在新疆現有水資源條件下,要堅持節水優先,節水才能增加耕地面積。
“田間節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尹飛虎認為,首先要加強抗旱品種的培育,在新疆育種除了高產優質外,還應當考慮品種是否耐干旱耐鹽堿,這是很重要的前提。
其次要更加重視鹽堿地的治理。他建議總灌溉量不變的情況下,應當因地制宜,減少灌溉次數,增加每次灌溉量,這樣才更有利于作物對水的吸收和土壤耕作層鹽分下移。
尹飛虎解釋,我們現在的灌溉定額每畝地為560—580立方米水,實際上作物的生長期僅需280—320立方米水,那么還有近一半的水到哪兒去了?它主要是用來壓鹽。由此來看,如果把鹽堿地治好了,將會節約很大一部分水。鹽堿地的治理是新疆科研工作者長期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他還建議灌溉應當更加精準。“滴灌是目前最有效的節水灌溉方式之一。”尹飛虎說,灌多少水,什么時候灌,灌溉量和作物需求量是否吻合等都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重點,也是科研人員攻關的重點。
發展節水農業旨在節本增效,如何讓節水真正惠及各族群眾,實現增產增收?尹飛虎認為,要大力推廣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
該項技術由尹飛虎帶領團隊歷經30余年研究集成,它讓新疆農業生產走出了節水增產增效的新路子。
“然而,當前技術推廣過程中還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尹飛虎舉例說,間隔一個渠道,同一作物的產量就存在差異,這就是技術到位率的問題,當然還包括肥料的配方問題,作物生長不同時期需要的肥料配方是不一樣的。
他說,下一步我們需要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各環節間的相互配合,實現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更需要加強對新技術的普及力度,要把農業技術推廣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建立起來,做好示范,讓老百姓真正看得見實效,從心底里認可并接受這項技術。
不僅如此,為了解決技術到位率低的問題,尹飛虎還帶領團隊加快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智能化、信息化研究。
“技術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再加上目前農民老齡化的現狀,我們正在研發通過一部手機APP實現全過程智能化操作。”尹飛虎說,讓操作過程簡單化,什么時候澆水、施肥,用量多少效果最佳,不用人工判斷,僅憑借手機輕輕一點就可以實現效果最佳。
他說,新疆建設農業強區有特殊優勢和巨大潛力,此次會議圍繞種業振興行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提出了明確目標,良種良田良法相配套,新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就夯實了。
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桑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