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和自治區、昌吉州相關文件精神,有效配合教育部門落實“雙減”任務,昌吉州科協積極探索“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與科普場館教育相結合的育才模式,以建立完善的科普育人、科技育人機制,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全面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工作目標,助力“雙減”落實落地。
發揮科技館展教功能,豐富科普教育實踐活動。昌吉州科技館設置了科普小課堂,形成研學品牌,每周圍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開展科普小課堂活動,堅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雙減”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多層面、全方位、規模化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寒假期間,昌吉州科技館還聯合新疆自然博物館舉辦了《冰雪奇境——探尋冰雪奧秘》科普攝影展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認知冰雪資源,培養學生參與科學小實驗動手能力,使學生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理念。縣市科技館則實行小團體預約模式,聯合有關部門,舉辦了各類安全知識實操課,增強學生安全意識。
挖掘研學游基地,搭建科普創客實踐平臺。昌吉州科協大力挖掘特色研學游基地,木壘草原坎兒井博物館、吉木薩爾七彩蝶園、北庭學研究院、奇臺新疆第一窖、阜康科技館、天山天池地質公園、特納格爾濕地公園,昌吉恐龍博物館、蕓農莊、呼圖壁科技館、鑫天地、鄉村葫蘆園、瑪納斯科技館、紅酒公園等14個研學游基地的打造申報,為全州廣大青少年參與科普、學習科技、體驗科學搭建了平臺,根據學校所需、學生興趣增設創新課程,填補了學校寒暑期課余教學空白,幫助學生豐富假期課余生活。
開展人工智能基礎培訓,拓展科學課程。結合學校科學課程內容,借助課外培訓機構,昌吉州科協開展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科技輔導員培訓班,來自全州7個縣市56所學校72名科技輔導員利用三天的時間,共同學習探討了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話題,這對加強昌吉州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升科技輔導員能力水平、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大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推廣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將學校所需的“探究式學習”教育理念與科協智能教育有效結合,拓寬了學生科學教育渠道。
開設“云上科普”端口,建立線上普及講座。考慮到路途較遠的地區學校交通不便,教學硬件落后等因素,昌吉州科協借助互聯網手段,通過在線上開展“科普大講堂”活動,依托昌吉州科技館微信公眾平臺和各縣市教育局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線上科普,并組織學生“云游”科技館,學習創新課程,實現學校“點單”,科協“買單”,努力打造“最受歡迎的教育民生實事”之一。
壯大科普志愿者隊伍,豐富課后教育內容。昌吉州科協不斷推進課后托管服務,在充分挖掘校內外專業人員、志愿者等資源的基礎上,創新提出建立科技輔導員人才庫的設想,大力吸納全州優秀科技輔導員,為后期在全州進行流動式科普教育,提供更加富有吸引力的課后服務課程與活動,為學生成長創設廣闊空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辦人民滿意的科普教學夯實根基。
下一步,昌吉州科協將繼續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自治州有關“雙減”工作精神,積極探索“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與科普教育相融合的育才模式,問需于學校、問需于學生,充分調動科普資源,動員廣大科技輔導員、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建立完善科普育人、科技育人機制,助推“雙減”政策重重落地。
責任編輯:桑格林
昌吉州科協 曹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