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19日,2025第二十二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烏魯木齊中心會場在新疆農業大學(老滿城校區)召開。大會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主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新疆農業大學等聯合承辦,以“寒旱區巖土力學與工程智能建造與安全運維”為主題,聚焦AI賦能巖石力學與工程的創新實踐。
新疆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振華、新疆水利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文新等出席開幕式。30余位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一線專家圍繞中心會場主題作深度交流;同步聯動陜西、寧夏等地21個衛星會場,2000余名青年學生在線參會。
開幕式由大會組委會副主席、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宮經偉教授主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侍克斌教授、新疆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振華教授對參會代表致以熱烈歡迎。
兩天會期共安排1場主旨報告、26場特邀報告及1場青年學者論壇,總計27場學術報告。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原副總工程師司富安作主旨報告系統梳理深埋長隧洞全生命周期勘察關鍵技術,為寒旱區跨流域調水工程提供示范路徑。鄔愛清教授介紹自主研發的巖體水力耦合試驗系統,為寒旱區深埋隧洞滲流-應力耦合機制研究提供新平臺。朱珍德教授提出柱狀節理巖體“界面-滲流-損傷”耦合理論,揭示節理面粗糙度與滲流剪脹的定量關系,為西南水電高邊坡穩定性評價提供新模型。尚彥軍研究員結合新疆公路、礦山實例,強調“小區調+小構造”精細勘察可提前鎖定隱蔽斷層與卸荷裂隙帶,降低寒旱區工程地質災害風險。徐建閩正高級工程師針對嚴寒區200米級超高拱壩,提出“凍融-滲流-應力”三場耦合分析框架,建議采用深錨+保溫板聯合防控壩踵凍脹開裂,保障大壩長期安全。趙春菊教授依托拉哇等工程經驗,提出堆石壩料“采-運-填”全過程智能管控關鍵技術,實現無人碾壓與新能源車運輸數據實時上傳,保障高原填筑質量。
青年學者論壇于17日晚先行舉辦,11位碩博研究生圍繞凍土損傷、滑坡預警、瀝青混凝土心墻等前沿方向展開快閃匯報,現場專家即時點評,氣氛熱烈。
此次學術會議緊扣“AI+寒旱區巖土工程”熱門議題,涵蓋深部巖石力學、地質災害智能防控、能源與交通巖土關鍵問題等最新成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西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臺,對推進寒旱區巖土工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保障邊疆基礎設施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曹琳哲
新疆巖石力學與工程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