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奇臺綜合試驗站團隊成員4人參加了由中國作物學會、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國家 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共同主辦的中澳大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華潤啤酒技術研究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澳大利亞出口谷物創新中心、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浙江大學、莫道克大學、塔斯馬尼亞大學等國內外大麥研究領域專家、學者,深入交流中澳大麥遺傳、栽培等領域科學研究及產業形勢,共促中澳大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此次會議邀請了中澳知名專家學者、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崗站專家及團隊成員、企業代表等共計140余人參加。

研討會上,國家大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郭剛剛,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院長王德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與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先德、副研究員孫致陸,華潤啤酒技術研究院技術總監孫潔等中方代表與國際知名大麥育種專家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李承道、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教授周美學等澳方代表分別就大麥產業在專業技術與市場方面的發展現狀及合作前景做了深入分析,并就進一步加強中澳大麥產業產學研合作達成共識。

隨著消費環境的變化,消費群體的迭代以及消費文化的升級,華潤啤酒正在步入“啤酒新世界”,并以國麥振興“推動者”的身份,肩負行業領軍者責任,助力中國啤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華潤啤酒技術研究院孫潔表示,國產大麥產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在于缺乏協同機制,導致國麥的規模化發展上沒有形成合力,從而造成了當今國麥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基于以上判斷,要實現“振興國麥”,邁出的第一步一定是產業鏈協同,發揮產業鏈協同優勢持續推動“國麥振興”。

研討會上,多名中澳知名專家圍繞國內外大麥青稞產業發展形勢、品質提升等方面做了學術報告,為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引。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李承道認為,大麥產業的破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過程中不能在每一個點上追求極致,而是要走通、做活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各個系統協同發展。推進“國麥振興”,需要把研發端到需求端的整個鏈條串起來,推動產業鏈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華潤啤酒發揮出全局觀意識,打通了產業鏈的堵點斷點,目前已在資金、應用和標準制定等方面支持整個產業鏈的完整打造,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啤酒大麥產業鏈體系。針對華潤啤酒產業鏈布局,李院士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認為,要先解決系統的問題。華潤啤酒現在所做的可能是真正推動中國大麥產業,包括麥芽產業、啤酒產業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嘗試。如何有效把系統連接起來,把基礎研究和育種之間的空補起來,是現在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之一。另外一個問題則是規模化,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這一點也是華潤啤酒做產業鏈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會上,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郭剛剛做了《中國啤酒大麥品質評價與溯源監測》報告,并提及了體系與華潤啤酒的科研合作。“2023年,我們和華潤啤酒聯合做了一個啤酒大麥標準化生產的全流程質量監測體系的嘗試,并開展從品種選擇到過程管理,再到最終釀造品質測試的全流程溯源性建設體系。目前為止,企業方對目前拿到的原料品質有著非常高的認可度,面對“中國到底有沒有啤酒大麥”的疑問,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而且如果說能夠標準化種植,它的品質還會更好。”郭剛剛說道。

在“國麥振興”的進程中,華潤啤酒正以實際行動提升國產啤麥品質,未來也將始終以社會責任為己任,持續推動全產業鏈共贏模式和提升全產業鏈價值,為國產大麥產業發展蓄力賦能。華潤啤酒技術研究院孫潔表示,華潤啤酒希望與國內外產業鏈上的所有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單位都能有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共同來推動國產啤麥的協同進步,同時也希望通過此次學術研討會,借鑒澳大利亞大麥科技創新及產業鏈發展模式,助力啤酒原料供應鏈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供稿:新疆作物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大麥青稞產業技術普及專家團隊科學傳播專家 向莉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