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巴州科協代表新疆科協在通遼參加了內蒙古全區農村牧區科普工作研討班暨現場推進會,巴州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冬玲以《文化潤疆 鄉約科普》為題重點介紹了巴州鄉村科普館建設做法和經驗。參加此次會議的有內蒙古自治區科協及各市、盟、旗科協干部和山東、安徽、湖南、新疆的代表共計149人。

通過兩年來的摸索和實踐,巴州科協使科普館在鄉村落地生根,提升了科普精準服務,推動了鄉村科普服務的多元化發展,成為科普活動的主陣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陣地,科技成果展示推介的主陣地,是黨團員科技主題活動的主陣地,更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主陣地。
一是立足鄉土,打造農牧民身邊科技館。實施“3+N”工作法,做到天天有活動,周周有內涵,月月有點題,季季有主題。制定流動巡展計劃,打破鄉村科普館同質化現象,確保展品展項常態化更新,因地制宜提供科普文化服務。培養一批優秀鄉村科普館講解員,確保通俗易懂接地氣講解讓老百姓聽得明白、樂于接受。深入群眾挖掘鄉村科技達人和科技致富能手,打造鄉村科普館鄉土專家隊伍。
二是輻射帶動,建成鄉村振興孵化器。實施項目式活動機制。依托“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組織開展種植業、畜牧業、特色林果業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的精準畫像,找到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實行點對點的科技服務,推動產業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小切口”做“大文章”,充分利用鄉村科普館科普陣地作用,舉辦“科創中國”技術路演,依托鄉村科普館平臺擴大聚能效應,用經濟發展反哺陣地建設。定期舉辦高質量的科技服務活動,與農牧民群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開辦“科普你我他 健康大家談”健康科普系列節目,向各族群眾普及醫療健康科普知識,提高各族群眾健康生活質量。
三是精準服務,搭起文化潤疆大舞臺。從文化入手,舉辦了中華傳統文化進鄉村科普館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凝聚人心,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揮鄉村科普館助力“雙減”的教育服務功能,通過“小手拉大手”輻射帶動整個家庭、社會。實現區、州、縣市科普大篷車三級聯動,推動鄉村科普館固定展品和大篷車深入互動、資源共享,充實了鄉村科普館的拓展和延伸功能。
責任編輯:曹琳哲 審核:王婷婷
巴州科協 袁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