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在各級各類媒體創辦科學欄目的工作要求,2023年3月,自治區科協啟動實施“學科學講科學”科普資源開發制作項目。
該項目旨在通過不斷豐富本土特色科普資源,提升我區優秀科普資源供給能力,深入推進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積極推動科普工作融入文化潤疆工程,助力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該項目計劃在3年內完成20個科學欄目內容的開發制作,涵蓋新疆自然、社會、生活等方方方面。欄目設計堅持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涉及前沿科技、生產生活、健康保健、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該項目將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開發制作一批優秀的原創科普作品,通過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持續發布。
2023年,自治區科協先期啟動5個科學欄目內容的開發制作,分別是絲路寶藏說、疆企長鏡頭、智惠農業觀察、考古公開課、旱域生靈,從不同領域開拓全區各族群眾的科學視野。
絲路寶藏說:以科技視角講好新疆故事
深入貫徹“一帶一路”倡議、美麗中國等重大戰略,圍繞新疆油氣、煤炭、棉花等八大產業集群發展和新疆自然景觀、人文等方面,立足新疆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進行宣傳,充分挖掘和保護傳承新疆優秀文化,更好滿足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扎實推進文化潤疆工程。
疆企長鏡頭:探秘科技工廠
“十四五”時期,中國進入基本實現工業化后的發展新階段,而一般公眾對工業化生產仍然較為陌生。欄目聚焦新疆本地特色企業,把鏡頭對準精密復雜的工業生產線,直觀感受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解構生產的密碼,見證科技賦能新疆經濟社會發展。
智惠農業觀察:發掘黑土變黃金的奧秘
以鄉村振興作為重要著力點,緊緊圍繞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目標,堅持農民需求導向,主要圍繞新疆惠農政策、農技前沿、綠色發展、特色林果業和畜牧業種養植等方面,面向農民生產制作一批解決其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滿足其科學素質文化提升的精品科普內容。在幫助農民增收的基礎上,為天山南北培養更多“土專家”、“田秀才”,實現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種產業、發展一方經濟的目標,助力鄉村振興。
考古公開課:講述中華文化之美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歷來是中西交通要沖和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聚焦20世紀中國考古學成立以來的疆內若干重大考古發現、遺跡遺存以及眾多精美文物開發制作科普作品,通過對考古學知識的普及性介紹、對遺跡遺存的還原性闡釋,利用考古學、文博學、人類學以及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知識對精美文物的深度解讀,講述中華文化之美,喚起人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旱域生靈:換個視角看家園
立足新疆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力求使社會公眾能夠深刻地了解新疆瀕危動植物現狀,真正形成對這些動植物的保護意識。本欄目邀請記者與專家一同探索瀕危動植物生存之道,運用“直播+記錄”等形式,聚焦動植物大千世界,講述動物進化和植物生長的故事和生存本領,向公眾傳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學理念。
責任編輯:張清云 審核:王婷婷
信息中心 張清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