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自治區科協舉辦了以“時代新人生逢其時 創新創業‘科’不容緩”為主題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青年交流會。中國工程院院士、自治區科協主席鄧銘江作主旨報告,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光強出席會議并作總結講話,自治區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鳴主持會議。

會上,鄧銘江院士以《邊疆新工科教育與科技創新思維建構》為題,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如何正確認識并處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相互關系,從“教育家與大師的困惑、新格局呼喚人才迸發、新工科驅動科技創新”三方面,引導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干部如何創建科技創新思維。

鄧銘江院士號召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干部,要樹立“533”思維,即5個定義(發明、改良、組合、增值、獎勵)+3個方法(為什么?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3個條件(能力、勇氣、機會),正確應對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困難與挑戰,運用“我想想”思維,拒絕“差不多”觀念,樹立高度負責、嚴謹細致的務實作風,要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十屆自治區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喬慶慶博士表示,中科院作為“國家隊”,對于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承擔著更重要的責任。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并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術,勇攀科技高峰,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21年自治區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青年學術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新疆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張巖博士表示,優秀的科技人才種子需要肥沃的土壤,站在新疆這片“沃土”上,我將不忘初心,立足崗位勇擔當,不負韶華展作為,要緊緊抓住當前的機遇,更加注重創新創業人才這個“種子”的培育過程,加強對高校學生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優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壯大強大后備力量。

自治區科協信息中心干部曹琳哲表示,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聚焦新疆科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堅持以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工作理念,面向“五大人群”有效開展科普宣傳,不斷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積極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新疆科技館科技輔導員賽米江·薩迪爾表示,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不僅是接收,更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對嚴峻的防疫斗爭,作為“下沉”一線的干部,我們迎難而上,以實際行動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系列重大部署,用最大熱情做好為人民服務的每一件小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新疆科普雜志社干部馬春暉表示,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期刊是出版領域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之一,要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毫不動搖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強化政治擔當。
王光強在總結講話中指出,“生逢其時”的重點在于“時”。作為一名時代新人,一要破除成長的煩惱,拒絕做“溫水煮青蛙”。二要用火一樣的熱情,踏踏實實把自己的本領學好。三要提升學識去做解決問題的先鋒力量。四要用好“敢”字訣,激發干事創業活力。要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要有時不負我、刻不容緩的時代感、緊迫感。五要成為創新創業的中流砥柱。科協各部門單位要加強協同、凝聚力量,讓更多年輕人施展抱負、成就夢想,成為開創科協事業的“生力軍”。
王光強強調,各級科協干部要秉持“一家、兩組織、三平臺、四服務、十創新”的工作理念,結合實際,深化四服務的工作舉措,不斷改進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突出群眾工作方法,走好群眾路線,著力提升科協形象。要深刻領悟時代新人生逢其時,創新創業“科”不容緩這兩個主題的精神實質,希望當代青年能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時代,勇往直前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展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此次報告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自治區科協全體干部職工在新疆科協會堂參會,各自治區學會(協會、研究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理事長、秘書長和青年科技工作者300余人通過線上參加會議。
責任編輯:桑格林 審核:趙衛軍
信息中心 桑格林 供稿